这说明创新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存在资源错配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下,有的国家试图复活TPP,这不是理智和务实的选择,也难以达到主导者的目的。新增长促进着社会结构的优化:未来5年至10年,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有可能达到50%以上。
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十字路口,一带一路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动力、新平台。初步估算,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可能由2016年的33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到5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实践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基础设施带来的溢出效应,已超出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本身,将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不仅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大量基础设施投资,而且能够明显降低各区域之间的贸易成本。这就需要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防止各类经济风险的发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加快推进监管转型与变革。主流经济学有关竞争和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需求-供给几何图说明。
这是另外一个我们应该对反垄断法保持警惕的深层原因。真实世界的变化可能会快到超过你我的想象,你现在对微信不满意,支付宝那边就可能有微信一样的东西。一个行业如果是自然垄断行业,就不需要政府实施准入限制。此时,由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个人最优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而带来社会净损失,所以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可能是有效的。
新古典经济学说垄断不好,是因为垄断者会制定一个高于竞争价格水平的垄断价格,以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方式获取利润。有了铁路的竞争,运河不要说赚取垄断利润,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最后只能变成旅游观光线路。
第四,完全竞争与市场秩序不相容。微软免费赠送浏览器被指控为垄断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事实证明,所有这些担心多是多余的。自然垄断行业具有高固定成本投入和低边际成本的特征,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讲,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节约固定成本,应该由一家企业来做,准入限制是必要的。
它表明我们的反垄断法存在基本的概念性错误。布鲁塞尔养活那么多人是干什么?就是为自己创造工作。本文根据作者在2017年9月28日英凡研究院组织的竞争政策、数字经济和创新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微软很快就被谷歌打得落花流水。
一、导论:美女村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讨论竞争和垄断的概念问题。很多时候反垄断政策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变形,像欧盟反垄断机构没事干就拿着放大镜在到处找目标,一会调查微软一会调查谷歌,其实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按照标准的经济学定义,他没有错。只要存在规模报酬递增,那就意味着规模大的企业效率高,这样低效率的小企业就很难生存,从而完全竞争就没有可能。
正如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曾说过的,如果我的价格比竞争对手高,我可能被指控索取垄断价格。村长看了之后就说好漂亮,再看自己村里的女孩子就感觉都奇丑无比,马上就商量要给村里的女孩整容,然后就成立了甄别委员会,哪个女孩子需要整容,哪个部位需要整容,都得制定一个标准。没有什么创新力的企业就没有人会去调查它,因为它不可能有足够大的市场份额(除非受到政府的保护)。真正的垄断一定是来自于政府或者相关机构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和歧视性对待。对市场范围定义的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还有千禧年期间针对微软的著名的反垄断案,这个例子非常典型。
即使市场由一个企业主导,只要市场准入是开放的,也不构成垄断。如果我的价格比对手定得低,我可能被指控为消灭竞争对手搞倾销。
在这样的假设下得出的社会最优定价理论,完全是误导的。举例来说,当年伊丽莎白女王特许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在印度的贸易。
接下来我稍微说一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市场,经济学家叫双边市场或者多边市场。如同熊彼特指出的,这样的经济只能是一个静态的循环经济,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如果所有产品真的按照边际成本定价,我们现在消费的绝大部分产品根本就不会存在,人类恐怕仍然生活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长期讲的一句话,唯一要反的垄断就是政府用强力施加的垄断,也就是部分企业享有的特权,包括像准入限制、特许权、财政补贴、融资优惠,等等。那又怎么样呢?1998年谷歌出来了,而美国司法部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也就是1998年。
像电信业这样的行业,政府只允许三家国有企业做,这实际表明它不是自然垄断行业。当苹果公司的个人电脑风靡起来的时候,IBM想奋力直追,着急之下就找比尔?盖茨给他们生产软件,与微软之间的合约从根本上摧毁了IBM及任何生产厂家垄断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可能性。
也许我的思考大家不一定喜欢,但是我还是希望有更多人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你只需看有没有准入限制和政府保护就行了。
自由市场上,竞争总是存在的。1960年代,IBM几乎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按照标准的经济学定义,是绝对是一个垄断者。
很多的例子表明,反垄断政策名义上是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实际上是在保护一些生产者的利益。而要认为一个企业是否在相应的市场上具有支配地位,首先得认定市场范围本身,而这恰恰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其次,完全竞争与创新不相容。只要存在自由竞争,就不必担心产生所谓的垄断。
这也是反垄断法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主流经济学的最优价格理论使得人们不是去指责不生产产品的人,而是指责给我们提供了如果没有他们这种产品就不存在的人,理由仅仅是他们索取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经济学的问题,反垄断其实有好多是不属于经济学的问题。再后来又有了飞机的竞争。
首先,如哈耶克早就指出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没有竞争。为什么?正如我刚才强调的,自由市场总是存在充分的竞争,总是有人试图发现新的机会,来利用这个机会,用创新的方式推翻现有的统治者,自己想办法坐到老大的位置上。
留言0